2017注會《審計》知識點:抽樣風險




注冊會計師考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大家不必擔憂,畢竟沒有哪樣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既然有了目標,就為了它奮斗,東奧小編為大家整理注會考試知識點,幫助大家打好基礎,順利過關!
【知識點】抽樣風險(重點)
(一)抽樣風險的定義
抽樣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樣本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同于如果對整個總體實施與樣本相同的審計程序得出的結論的風險。
(1)4000/4000:沒有抽樣風險
(2)4000/3000:總體規(guī)模4000,樣本3000
(3)4000/300:總體規(guī)模4000,樣本300
(4)4000/30:總體規(guī)模4000,樣本30
(二)抽樣風險的類別
1.控制測試中的抽樣風險
2.細節(jié)測試中的抽樣風險
1.控制測試中的抽樣風險
控制測試中的抽樣風險包括信賴過度風險和信賴不足風險。
【提示】控制測試是指用于評價內部控制在防止或發(fā)現并糾正認定層次重大錯報方面的運行有效性的審計程序(教材174/8.3,控制測試的含義)。
(1)信賴過度風險(“上當受騙”)
信賴過度風險,是指推斷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實際有效性的風險。
【解讀】例如,在控制測試中,如果在100個樣本中發(fā)現2個偏差,樣本偏差率為2%,注冊會計師推斷的總體偏差率(最佳估計)為2%。假設可容忍偏差率為7%,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推斷的總體偏差率(2%)低于可容忍偏差率(7%),注冊會計師根據抽樣的結果得出了“控制運行有效”的結論。
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假設實際偏差率為10%(高于可容忍偏差率7%),此時注冊會計師應該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無效,但是,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抽樣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有效,這就是“信賴過度風險”產生的基本邏輯。
“信賴過度風險”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不適當地減少從實質性程序中獲取的證據,影響審計效果。
(2)信賴不足風險(“冤枉好人”)
信賴不足風險,是指推斷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實際有效性的風險。
【解讀】例如,在控制測試中,如果在100個樣本中發(fā)現8個偏差,樣本偏差率為8%,注冊會計師推斷的總體偏差率(最佳估計)為8%。假設可容忍偏差率為7%,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推斷的總體偏差率(8%)高于可容忍偏差率(7%),因此,注冊會計師根據抽樣的結果得出了“控制運行無效”的結論。
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假設實際偏差率為3%(低于可容忍偏差率7%),此時注冊會計師應該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有效,但是,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抽樣得出的結論是該項控制運行無效,這就是“信賴不足風險”產生的基本邏輯。
“信賴不足風險”可能會使注冊會計師增加不必要的實質性程序,影響審計效率。
2.細節(jié)測試中的抽樣風險
細節(jié)測試中的抽樣風險包括誤受風險和誤拒風險。
【提示】細節(jié)測試是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披露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測試,目的在于直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是否存在錯報。細節(jié)測試被用于獲取與某些認定相關的審計證據,如存在、準確性、計價等(教材P182/8.4,實質性程序的含義)。
(1)誤受風險(“上當受騙”)
誤受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不存在而實際上存在的風險。
【解讀】注冊會計師通常會停止對該賬面金額繼續(xù)進行測試,并根據樣本結果得出賬面金額無重大錯報的結論,從而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影響審計效果。
(2)誤拒風險(“冤枉好人”)
誤拒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推斷某一重大錯報存在而實際上不存在的風險。
【解讀】注冊會計師會擴大細節(jié)測試的范圍并考慮獲取其他審計證據,最終注冊會計師會得出恰當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效率可能降低。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了注會備考強化階段,查看注會強化階段備考攻略,希望大家能夠高效備考,輕松過關!
(本文是東奧會計在線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東奧會計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