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預習考點:財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決定參加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的考生要注意,雖然現在新教材并未發(fā)布,但備考已經可以開始了。為了幫助考生更好的預習2018考季,東奧小編精心整理《財政稅收》常見知識點,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內容導航】
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所屬章節(jié)】:
本知識點屬于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科目第二章財政支出理論與內容
【知識點】: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具體內容 | |
1.適用領域 | 適用于那些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支出項目,特別適用于投資性支出項目。如基本建設投資支出 |
2.基本原理 | 根據國家所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實現該目標的各種方案,對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計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全部預期效益,通過計算成本-效益比率,來比較不同項目或方案的效益,選擇最優(yōu)的支出方案,據此支撥和使用財政資金 |
3.分析難點 | 難點在于直接成本與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與效益的測算上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慮實際成本、效益與金融成本、效益;直接成本、效益與間接成本、效益;有形成本、效益與無形成本、效益等 |
注意:金融成本與效益是指由于該項目的建設,使得社會經濟的某些方面受到影響,致使價格上升或者下降,從而使某些單位或者個人增加了收入或減少了收入。
(二)最低費用選擇法
1.定義:是指對每個備選的財政支出方案進行經濟分析時,只計算備選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貨幣計算備選方案支出的社會效益(因為難以衡量),并以成本最低為擇優(yōu)的標準。換言之,就是選擇那些使用最少的費用就可以達到財政支出目的的方案。
2.適用范圍:適用于那些只有社會效益,其產品不能進入市場的支出項目。主要適用于軍事、政治、文化、衛(wèi)生等支出項目。
3.最低費用選擇法源于美國,是對“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補充。
(三)“公共勞務”收費法
1.定義:就是通過制定和調整“公共勞務”的價格或收費標準,來改進“公共勞務”的使用狀況,使之達到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2.適用范圍:對于那些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但其經濟效益難以直接衡量,而產品可以全部或部分進入市場的支出項目(如教育、交通等支出),適宜采用公共勞務收費法。
3.區(qū)別:“公共勞務”收費法和“成本—效益” 分析法以及“最低費用”選擇法的區(qū)別在于,它是通過制定合理的價格與收費標準,來達到對“公共勞務”有效地、節(jié)約地使用,而不是對財政支出備選方案的選擇。
4.“公共勞務”的定價,一般有四種情況,即免費和低價、平價、高價,具體見下表:
分類 | 具體表現 |
(1)免費和低價政策 | 可以促進社會成員最大限度地使用這些“公共勞務”使之獲得極大的社會效益。如強制進行義務教育、強制注射疫苗等 |
(2)平價政策 | 可以用收取的費用彌補該項“公共勞務”的人力、物力耗費,一般適用于從全社會的利益來看,無需特別鼓勵使用,又無必要特別加以限制使用的“公共勞務”,如公路、公園、鐵路、醫(yī)療等 |
(3)高價政策 | 主要適用于從全社會利益來看必須限制使用的“公共勞務”,實行高價政策既可以達到有效限制使用的目的,又可以提供較多的財政收入,如繁華地段的機動車停車收費 |
(四)公共定價法
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1.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yè)的價格;
2.管制定價,即政府規(guī)定涉及國計民生而又帶有競爭性行業(yè)的價格,如水費、電費。
其中,公共定價法有三種類型:
(1)平均成本定價法 | 這是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對外收支平衡的情況下,采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
(2)二部定價法 | (1)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費” (2)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二部定價法是定額定價和從量定價相結合的定價體系 二部定價法具有以收支平衡為條件實現經濟福利最大化的性質,所以現在幾乎所有受價格管制的行業(yè)(如電力、燃氣、電話等自然壟斷行業(yè))都普遍采用這種定價方法 |
(3)負荷定價法 | 按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價格,如電力、燃氣、電話等行業(yè) |
很多中級經濟師練習題都是根據歷年經典考點改編而成,考生要格外留心注意,仔細總結經驗,分析出題角度和命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