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小編整理“稅務知識:避稅行為的效應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避稅行為產(chǎn)生的最直接效應是減輕納稅負擔,獲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納稅人在從事某項經(jīng)濟活動時,最主要的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財產(chǎn)或收入,而納稅與之相悖,稅收是構成納稅人可支配收入最直接的威脅因素。本來納稅人將收入單方面轉移給政府就是一件較為痛苦的事,而稅收單方面轉移,又有別于購買政府公債的單方面轉移,前者是無償?shù)乃袡噢D移,公債是有償?shù)、暫時的,這更加重了納稅負擔的“痛苦”性。納稅人通過逃稅、轉嫁等手法也能獲得更多可支配收入,從而減輕稅負;但逃稅為非法,轉嫁受價格抵制,搞避稅最為高明和圓滿。納稅人避稅愈多,國家稅收收入蒙受損失愈大,反之亦然。但若從全國資源配置角度來看失大于得,國家損失更大。
(二)避稅行為的第二個效應是國家稅收收入減少
避稅對國家稅收收入減少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避稅本身導致稅收收入減少;其二是避稅不良效應使國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反避稅;其三,避稅成功后導到更多的逃稅和避稅。
(三)避稅的再分配效應
納稅人通過避稅可獲得更多的稅后收入,這種行為本身的直接效應,一是納稅人收入增加,二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這種直接效應聯(lián)系起來就是收入再分配效應,即通過減少財政收入來增加納稅人可支配收入,一增一減看起來得失相當,其實不然,由于避稅行為所產(chǎn)生的增加收入要扣除納稅人避稅成本,加上財政投入反避稅成本,真正的增加要比想象的少,而損失則比想象的多。因此一增一減不是簡單的收入分配,而是更為復雜的再分配效應,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失大于得。避稅行為整體效應是全社會福利減少,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
(四)避稅的價格效應
作為避稅者,一旦避稅成功,即可能獲得額外收入,稅收負擔愈輕。稅收負擔則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成本,為此,對同樣條件的納稅人來說,避稅成本更為“低廉”,由此產(chǎn)生價格效應。這種價格效應是避稅愈多,價格可愈低,競爭力愈強,市場占有率也愈高。因此對避稅者來說,除了可獲得更多可支配收入,同時,還可以增加其市場競爭力,獲得類似于政府補貼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看,避稅有其更強的內(nèi)在動力。
(五)避稅的轉嫁效應和逃稅效應
避稅的動機與逃稅和轉嫁的動機基本上是一致的,都立足于減少稅收負擔,獲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由此派生出,一旦避稅不成功,自然想到逃稅和轉嫁。通過逃稅和轉嫁也可能減少稅負,這種情況稱之為避稅的逃稅效應和轉嫁效應。由避稅不成功派生出逃稅行為或轉嫁行為,實際操作過程中與直接逃稅和轉嫁很難區(qū)別,有的是同一過程。
(六)避稅的法律效應
避稅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鉆法律的空子”,因此納稅人很自然地要研究法律,在法律條款中尋求避稅途徑,這樣從另一方面刺激了稅法的立法機關,制定更為嚴格、科學的稅收法律,從而產(chǎn)生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避稅的法律效應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荼蘼
- 上一個文章: 稅務知識:遺產(chǎn)稅如何征收? 遺產(chǎn)稅起征點和稅率是多少?
- 下一個文章: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