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定義
精選回答
狹義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jiān)督與制衡機制,即通過一種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力和責任關系。其目標是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
廣義指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東對經營者的制衡,還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雇員、債權人、供應商和政府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體或個人。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xié)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與公正性,從而最終維護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的目標不僅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保證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的概念理解
為了更好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思考和理解公司治理問題。
1.公司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
依據公司內外部環(huán)境差異,公司治理可以被劃分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兩個維度。治理結構主要側重于公司的內部治理,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高級管理團隊及公司員工間權責利相互監(jiān)督制衡的制度體系。顯然,在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僅靠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很難以解決公司治理的所有問題。因此,還需要超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外部治理機制監(jiān)控公司的經營決策。
治理機制主要指除企業(yè)內部的各種監(jiān)督機制外的各項市場機制對公司多維度的監(jiān)督與約束。包括限制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公司并購和接管市場及公司產品市場的競爭程度等。此外,信用中介機構、政府、媒體輿論等依據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準則等政策法規(guī)對公司進行監(jiān)督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公司治理機制主要有三大類,即權益機制、市場機制和管理機制。
2.從權力制衡到科學決策
公司治理的實質就是委托代理關系下利益相關方的權、責、利配置問題。由于市場信息不對稱、合約不完備及代理成本的存在,在利益不一致的委托人和代理人間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代理問題。因此,需要通過信號顯示機制、契約的完善、委托人的監(jiān)督及對經理人的激勵來降低代理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3.公司治理能力
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可被視作企業(yè)的兩種重要資源,究其本源這兩種資源只是公司治理能力的載體和構成要素。這種能力與公司領導者的個人能力、治理工具、治理環(huán)境等要素密切相關。這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綜合地體現了公司的治理能力。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是可以模仿的,但其背后的治理能力是難以學習和替代的。公司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能力以及治理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體系,并綜合的形成了公司的治理能力系統(tǒng)。
公司治理問題的產生
隨著公司制企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現代公司呈現出股權結構分散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典型特征,由此產生了治理問題,使公司治理成為現代企業(yè)所應關注的核心問題。
現代公司的第一個特征是股權結構的分散化,第二個特征是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大多數的股份制企業(yè)是所謂的公眾公司,它們在社會范圍內募集資本,向全社會發(fā)行股票。股票所有者或者不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或者作為經營者參與公司的經營事務,但只擁有小部分本公司的股權。在這種條件下,股東利益目標就有可能與經營管理者的利益目標發(fā)生偏離,甚至沖突,而在實踐中也確實出現了經營者損害股東權益的傾向。
更多相關知識請點擊:
想要知道更多關于CM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的信息,請及時關注東奧會計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