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處罰的一般程序:立案;調查;審查;告知和說明理由;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制作處罰決定書;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
更新時間:2022-03-24 12:07:47 查看全文>>
行政處罰的一般程序:立案;調查;審查;告知和說明理由;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制作處罰決定書;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
更新時間:2022-03-24 12:07:47 查看全文>>
根據(jù)行政處罰法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不出具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這一規(guī)定主要是針對目前有些執(zhí)法人員當場罰款,不向被處罰的當事人出具收據(jù)或出具自行印制的收據(jù)的做法而作出的。因為罰款不給收據(jù)或出具自行印制的收據(jù),很容易導致濫罰款以及罰款被截留、挪用、貪污等問題,嚴重損害了行政執(zhí)法隊伍的形象,破壞了廉政建設,所以必須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制止。
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節(jié):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刑法第17條)。
應當減輕處罰的情節(jié):
造成損害的中止犯(刑法第24條)。
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jié):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法第19條);2.預備犯(刑法第22條)。
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jié):
合法原則: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種類和幅度內,依照法定權限,遵守法定程序,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合理原則:符合立法目的,考慮相關事實因素和法律因素,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與本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
公平公正原則:對事實、性質、情節(jié)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稅收違法行為,所適用的行政處罰種類和幅度應當基本相同。
公開原則:按規(guī)定公開行政處罰依據(jù)和行政處罰信息。
程序正當原則:依法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等各項法定權利。
一般管轄原則:依法管轄的原則、準確及時的原則、便利訴訟的原則、維護合法權益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是以被告所在地管轄為原則,原告所在地管轄為例外來確定一般地域管轄的。
行政處罰的管轄是確定對某個行政違法行為應由哪一級或者哪一個行政機關實施處罰的法律制度。行政處罰的管轄權是指對某個具體的行政違法行為在行政機關內部由哪個、哪級、哪里的行政機關予以實施的問題。
行政處罰的創(chuàng)設權限及其劃分行政處罰的創(chuàng)設權限,也就是何級國家機關擁有分配行政處罰機關與行政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權限。根據(jù)現(xiàn)代法制理論,凡賦予公民權利、或設定公民義務,均需由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或由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規(guī)。
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耙皇虏欢P”的內涵一是罰款,而不是其他行政處罰。二是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當事人基于同一事實和理由實施一次性違反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
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獨立的違法行為而非一類違法行為。
第二,同一個違法行為在實施的主體上,是同一違法行為人。
第三,同一個違法行為是指一個違法事實而非一次違法事件。
第四,同一個違法行為,指的是該違法行為的全貌,如果違法行為人針對該行為向行政處罰主體作了重大欺瞞,且該欺瞞導致處罰主體對該違法行為的定性和施罰產生重大影響,則處罰主體在第一次處罰后可以根據(jù)新查明的事實情況對違法當事人追加處罰。
稅務人員和稅務當事人應當領會其中包含的以下幾層含義:
行政處罰法第五條規(guī)定,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設定和實行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首先是必須給予懲罰,否則就不足以制止違法行為和恢復正常秩序,不足以維護法律秩序和彌補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因違法行為所遭受的損失,也不能使違法行為人通過遭受處罰痛苦而警覺醒悟停止危害社會;其次是通過處罰促使當事人變?yōu)槭胤ㄕ?。法律?guī)定被處罰人必須有責任能力,是可以教育和轉化的人。任何放棄教育努力的處罰或者以罰代教的作法都不符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重要意義
(一)處罰和教育相結合原則內在含義。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是《行政處罰法》所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是指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對被處罰人說服教育,同時對被處罰的行為、處罰的理由和結果,在一定范圍內以一定的方式告知社會公眾。從其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此原則包括以下四層含義:一是“處罰”主體法定,即除行政機關享有行政處罰權外,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均不得行使行政處罰權;二是適用的前提特定,即只有在實施行政處罰和糾正違法行為的過程中才能適用該原則;三是對適用原則的強制性程度一定,即在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必須、強制、義務地對處罰與教育加以結合,而非可以、任意、選擇地對教育與處罰進行結合適用;四是適用的對象特定,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處罰和教育相結合原則的必要性。
處罰與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二者的結合既是作用的互補也是功能的整合,體現(xiàn)了國家制定該原則的初衷與基本理念。行政處罰是建立在違法行為確已發(fā)生且已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的基礎之上,因而產生行政處罰滯后于違法行為發(fā)生的法律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行政處罰帶有滯后性,是一種事后處理和法律制裁。而教育相比較處罰,更偏向是一種事前機制,具有預防違法犯罪和促使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自覺遵守法律的作用。對于一些輕微違法、危害后果非常小的初次違法者,通過指出其行為的違法性,以教育、警告為主,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執(zhí)法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公民守法,讓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執(zhí)行,而處罰和教育的完美結合,不僅能降低執(zhí)法成本,提高執(zhí)法效率,更可以取得預防與懲戒的雙倍法律效果。
最新知識問答
名師講解行政處罰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知識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