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學習方法:所得稅章節(jié)復習建議與誤區(qū)糾正




文/東奧撰稿人柯小仙
大家好,到今天為止,同學們可能還沒有進入到CPA稅法所得稅章節(jié)的學習,在這里,小編提前為大家介紹學習所得稅這一章節(jié)可能進入的復習誤區(qū),以及初次復習應該認真掌握的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的首輪復習有所幫助。
相對于其他章節(jié),所得稅這一章新的概念比較多,同時對稅法知識的熟悉程度要求也比較高,屬于復習難度較大的章節(jié)。首次學習完成后,多數(shù)同學印象較深刻的理解方式(也是現(xiàn)在比較流行,很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一種理解方式)會是:若當期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調增了,那么在以后便有機會進行納稅調減,就會形成現(xiàn)在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例如,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當期不允許稅前扣除,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要納稅調增,但是以后若存貨變賣時,跌價已成事實,變成了損失,便可以稅前扣除。因此在被納稅調增的當期,可以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相對于其他知識點,這一理解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也容易被初學者認為是所得稅這一章節(jié)中核心的判斷方法,掌握了這一方法便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識點。
然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這一判斷方法僅適用于幫助理解個別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的概念,并不適用于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的確認與計量。對于所得稅章節(jié)的首輪學習,小編建議切不可淺嘗輒止,要認真依以下步驟掌握以下知識要點:
1、 準確記憶資產(chǎn)與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含義,并能計算具體金額;
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是指依會計意義上的賬面余額,一般為實際成本-累計折舊/攤銷-減值準備(或有),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chǎn),賬面價值即為其公允價值。而資產(chǎn)的計稅基礎則為稅法意義上的價值,即為某一項資產(chǎn)在未來期間計稅時依稅法規(guī)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即為實際成本-稅法認可方式下的累計折舊/攤銷,由于稅法上并不認可減值準備與公允價值,因此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chǎn),其計稅基礎仍為其初始確認成本。
負債的計稅基礎不容易理解,建議熟記常用的項目的計稅基礎,如預計負債與預收賬款。
2、 掌握計算應納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標準,并留心記憶特殊項目;
當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將產(chǎn)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反之,則將產(chǎn)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此處,需要留心記憶特殊項目產(chǎn)生的暫時性差異:如未作為資產(chǎn)/負債確認的項目產(chǎn)生的暫時性差異、或抵扣虧損及稅款抵減產(chǎn)生的暫時性差異等。
3、 能夠判斷是否形成并需要確認遞延資產(chǎn)/負債,留心記憶不確認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的特殊情形;
并非所有的暫時性差異都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我們需要留心記憶一些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負債的特殊情況,如內(nèi)部研究開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chǎn)、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商譽的初始確認以及非企業(yè)合并情況下,既不影響會計利潤,又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交易或事項。
4、 掌握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計算。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是以適用的稅收法規(guī)為基礎,對當期利潤依稅法口徑調整后計算確定,而遞延所得稅費用,則依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與負債的凈增加額確定。第一輪學習完成后應該能夠準確計算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關于所得稅章節(jié)首輪復習可能走入的誤區(qū)以及應該認真掌握的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CPA備考有所幫助。
本文作者:東奧撰稿人柯小仙
注冊會計師導航
-
考試資訊
-
考試資料
考試資料 | 會計 | 審計 | 稅法 | 經(jīng)濟法 | 財管 | 戰(zhàn)略 | 考試經(jīng)驗 | 考試大綱 | 免費答疑
-
輔導課程
-
考試題庫
-
互動交流
-
東奧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