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稅將給制造企業(yè)帶來多大優(yōu)惠?-免抵退考點復習




3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制造業(yè)等增值稅稅率為17%的行業(yè)稅率降至16%。那么問題來了,這一降稅措施到底會給企業(yè)帶來多大的優(yōu)惠?
今天小編以出口退稅制造企業(yè)為例,先帶大家一起復習注冊會計師會計中的增值稅的免抵退稅計算方法,再看看降稅將給企業(yè)帶來多少優(yōu)惠。
一、免抵退稅核算辦法下出口退稅企業(yè)增值稅計算方法
我們先來復習實行出口免抵退稅核算辦法的企業(yè)應納增值稅的計算方法。免抵退稅計算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難點,多數同學不理解原理,只能依靠背公式來學習,容易遺忘,學習效果不夠理想。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學習思路:
先從最簡單的增值稅計算方法開始:應納稅額=銷項-(進項-進項剔除額)
然后,我們把出口企業(yè)以上的項目分開為內銷與出口兩部分,即內銷銷項、出口銷項,內銷進項、出口進項,內銷進項剔除額、出口進項剔除額。
對內銷業(yè)務:應納稅額=內銷銷項-(內銷對應進項-內銷進項剔除額),內銷的進項剔除額指的是進項稅額轉出項目,如用于職工福利等項目的進項轉出。
對出口業(yè)務:應納稅額=出口銷項-(出口對應進項-出口進項剔除額),出口業(yè)務的銷項稅率為0,而對應的進項剔除額是國家規(guī)定的征退稅率差。也就是說,對于進口原材料的增值稅,若進口時依17%的稅率繳納的進項稅,抵扣的時候只能抵扣16%(即退稅率僅為16%),對于這部分1%的差額,我們需要在抵扣進項的時候剔除。
這里我們需要明確一個重要的計算點:與內銷業(yè)務的進項稅額轉出不同,對于出口業(yè)務產生的進項稅額剔除額的計算基數,使用的是出口銷售額,而不是進口數據,出口進項剔除額的計算公式為:出口銷售額*征退稅率差。
此外,如果存在免稅進口的原材料,由于該原材料進口環(huán)節(jié)未繳納過進項稅,就不存在退稅或是剔除征退稅率差這一回事,因此計算剔除額的時候,應把這一部分金額排除在外。
因此,出口業(yè)務進項剔除額的計算公式就變成了:(出口銷售額-免稅購進原材料金額)*征退稅率差
小仙將以上步驟整理成思維圖如下: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實行免抵退稅核算方法的生產企業(yè),
應納增值稅額=當期銷項稅額(含內銷與出口銷項)-當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含內銷與出口對應進項)+內銷進項稅額轉出+(出口銷售額-免稅購進原材料金額)*征退稅率差-上期留抵稅額(或有)
若計算結果(應納稅額)為正數,則企業(yè)需依計算的應納稅額繳納增值稅。
若計算結果(應納稅額)為負數,則需要退稅給企業(yè)。但是,國家僅退還國家承認退稅率下已經加工形成產品出口部分的進項稅(也就是說,不退還企業(yè)因未實際生產經營出口而繳納的進項稅或是超出國家承認退稅率的進項稅)。因此,還需要計算一個退稅的限額。
企業(yè)退稅的限額為:出口銷售額*退稅率,同上所述,免稅進口的原材料進口時未繳納增值稅,因此不存在退稅問題,不能參與退稅限額的計算,需要剔除,這樣公式變?yōu)椋?出口銷售額-免稅購進原材料金額)*退稅率,這就是我們說的免抵退稅額。
如果計算出的應納稅額絕對值在限額內,那么可依應納稅額絕對值進行退稅。
如果計算出的應納稅額絕對值超出限額,說明企業(yè)進口的原材料將用于生產下一期的出口產品,依退稅限額退稅(即免抵退稅額),未退完的作為期末留抵,用于下一期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