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
精選回答
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條件?
1.會計核算與稅務核算存在差異?:當企業(yè)在會計核算中確認的某些費用或損失在稅務核算中尚未扣除或不得扣除,但預計在將來期間可以抵扣稅款時,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這種差異通常是由于會計和稅法規(guī)定的不同所導致的。
2.?未來能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還需要企業(yè)能夠產生足夠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以確保這些資產可以在未來得以利用。如果未來的應納稅所得額不足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這些資產可能無法實現(xiàn)其預期價值。
?3.損益實現(xiàn)與賬面價值存在差異?:當已實現(xiàn)的損益與賬面價值存在差異時,可能導致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價值發(fā)生變化。這種情況下,企業(yè)需要重新評估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價值。
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條件
1.?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當企業(yè)資產的賬面價值高于其計稅基礎時,會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進而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這是因為在未來期間,當資產被消耗或處置時,其賬面價值高于計稅基礎的部分將會導致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
?2.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同樣地,當企業(yè)負債的賬面價值低于其計稅基礎時,也會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并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這是因為在未來期間,當負債得以清償時,其賬面價值低于計稅基礎的部分將會導致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
3.?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通常與遞延所得稅資產相對應。當企業(yè)存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時,即稅務核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于會計核算的利潤時,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這種差異通常是由于稅法與會計準則在確認收入、費用等方面的規(guī)定不同所導致的。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
1.確認條件:
應以未來期間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有條件的確認)即,遞延所得稅資產=基數(shù)×未來差異轉回期間的稅率
其中:基數(shù)(二者孰低)
(1)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
2.會計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商譽
資本公積(合并財務報表的評估減值)
其他綜合收益(如綜【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動)
盈余公積/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會計政策變更或前期差錯更正)
所得稅費用(最常見)
3.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應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
在判斷企業(yè)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能否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
(1)通過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實現(xiàn)的應納稅所得額。
(2)以前期間產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將產生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額。
4.特殊情況(如: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
相關規(guī)定:
(1)對于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的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
(2)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減少確認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會計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特殊情形:
如果企業(yè)發(fā)生的某項交易或事項不是企業(yè)合并,并且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且該項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會計準則規(guī)定在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如:加計扣除)
相關知識點,可以點擊查看:
會計知識點解讀,考點分析可以關注中級會計實務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