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才能走出預算的盲區(qū)?
在會計實務中,預算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預算約束可能導致機會喪失,或導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因量入為出,預算可避免企業(yè)因錯誤決策一條道走到黑。對公司老板而言,他希望預算能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三點:一是量入為出,合理配置資源,避免資金鏈斷裂;二是降本增效,卡住成本費用的報銷,杜絕鋪張浪費;三是績效考核,特別是針對利潤中心而言,有了預算就有了參照物,可以制定KPI進行業(yè)績考核。
預算要真正成為管理工具,很難一蹴而就,一方面受限于會計核算,另一方面受限于財務不懂業(yè)務。怎么才能讓預算起到上述作用呢?一是一把手要重視與率先垂范,這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是白搭;二是編制時應全員參與,而非閉門造車,數(shù)據(jù)要接地氣;三是執(zhí)行時財務部要有權威,對預算支出能剛性約束;四是市場出現(xiàn)重大變化時,及時調整預算,不使預算與實際脫節(jié);五是期末要進行考核,兌現(xiàn)獎懲,別讓雷鋒吃虧。
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如果公司同時投入資金做太多的事情,很有可能每件事都在做完前資金鏈斷裂。巨人集團與史玉柱當年的失敗就是緣于此端,還有無數(shù)的房地產企業(yè)也在亦步亦趨地走向這條坎坷路。避免資金鏈斷裂與量入為出一直是財務預算的基本要求,量入為出的預算理念深入人心。
資金緊張的企業(yè)與資金充裕的企業(yè),誰更需要預算呢?很多人會說,當然是資金緊張的企業(yè)啊,錢少才要規(guī)劃好了再支出,不能亂花冤枉錢。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資金充裕的企業(yè)更應關注預算,因為錢多亂花的可能性更大。錢少時,一眼就能看出輕重緩急;錢多了,盲目擴張往往會迷住雙眼。這時更需要預算限制當下,確保將來。
量入為出該如何執(zhí)行呢?對于可基本確定的“入”與“出”,如費用中心,編制預算相對容易。難就難在利潤中心:收入不可確定,支出不可預計,沒有經驗收據(jù),預算分析只能憑主觀臆斷;收入與支出唇齒相依,互為依存;因為有了某項支出,才會有相應的收入,這種情形等于顛覆了“量入為出”的邏輯。華為公司對利潤中心預算支出秉持的原則是,是否有利于潛力與效益的增長,不限定總額,但框定比率。
譬如,研發(fā)費、廣告費的預算高了怕公司承擔不起,低了又怕影響未來的市場格局。兩難之下,沒有誰能準確預估究竟應投入多少資金去做研發(fā)與廣告。這兩項預算的大體思路是“錢多就多花點,錢少就少花點”。但這么樣講不嚴肅,也不好操作,這時不妨將之量化為,收入的10%做研發(fā)預算,收入的5%做廣告預算。
大企業(yè)對預算一般都有剛性約束,對費用報銷的審批往往前置在預算環(huán)節(jié)進行,預算內,費用報銷一般只履行形式審批。這種管控模式給了一些部門和個人可乘之機,覺得富余的預算不花白不花。于是年末突擊花錢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這種做派雖有私心作怪,也有苦衷難言。每年財務部門做費用預算時往往會比照上年數(shù),倘若今年的預算沒能花掉,明年的預算可能會被削減。這樣可能會導致一個結果,越省著花錢的預算單位會越拮據(jù)。
預算絕非花錢指標。如果預算分析不準確,或者預算事項改變了,自然會形成花不出去的預算。那么年末“花不出去的預算”怎么處置才合適呢?過期作廢,誠如上文所言,必然會導致預算單位突擊花錢。如何謀求局部與整體雙贏,有兩個思路:一是將沒用完的日常性費用預算用于激勵,如市內交通費、業(yè)務招待費,可將剩余預算的50%獎勵給例行節(jié)儉的部門和個人;二是將項目性費用預算遞延至下一年度由原預算單位繼續(xù)使用,如部門活動費等。
(本文來源:指尖上的會計 作者:袁國輝)
更多相關知識請點擊:管理會計資訊
推薦課程:財務晉升體系 | 零基礎財務經理崗位養(yǎng)成 | 一站掌握會計預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