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報表應該給誰看?
會計報表到底是給誰看的?相信大多數(shù)會計人員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在很多會計人的意識里,按時做出會計報表是一項會計實務工作而已,最大的用途就是報稅。雖然會計核算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作剛性約束,毋庸諱言,會計人在賬務處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同樣可以讓賬務處理有私心體現(xiàn)。
會計學有沒有階級屬性呢?提出這樣的問題大概會讓很多人感覺是古董思維。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會計學與統(tǒng)計學類似,都是管理工具、計量工具,沒有階級立場。果真沒有嗎?未必。
現(xiàn)代會計因何起源呢,因為有了經(jīng)營實體與經(jīng)營行為,老板需要了解財務狀況與經(jīng)營成果,自己又沒有時間記賬,就會聘用專職會計人員記賬。老板掏腰包請人記賬,最后的報表自然要體現(xiàn)老板的意圖,要服從老板的需要。看看利潤表、資產(chǎn)負債表的結構,你會發(fā)現(xiàn)此言非虛。會計報表最終體現(xiàn)的是資本所有者的意志,資產(chǎn)負債表末尾是要告訴老板實際擁有多少資產(chǎn),利潤表的末尾是告訴老板今年賺了多少錢。
公司制出現(xiàn)后,公司的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可能分離,這時會計人員可能不直接聽命于股東。一旦經(jīng)營者與股東的利益不一致,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不可避免,會計報表編制就可能偏離股東的意圖。
2001年劉姝威憑借一篇600字的短文,把藍田股份拉下了馬。這個故事有戲劇性,也有必然性。一個學者看了幾眼會計報表,就能判斷出銀行不能再給藍田股份貸款了,文章發(fā)表后還真沒有銀行再給藍田股份貸款。這之前呢,審計看不出來嗎?銀行的信貸審核看不出來嗎?這真有有點童話《皇帝的新裝》,皇帝的新裝沒被說破前,大家都在裝聾作啞,視而不見。
雖然會計核算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作剛性約束,毋庸諱言,會計人在賬務處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同樣可以讓賬務處理有私心體現(xiàn)。
搞清楚會計報表做給誰看很關鍵,這會決定會計做賬的利益取向。如果會計報表做給股東看,應突出盈利能力;如果給銀行看,應美化負債率、現(xiàn)金流與償債能力;如果給投資人看,應讓業(yè)績增長更亮眼;如果給稅務看,應讓納稅指標更正常。
(本文來源:指尖上的會計 作者:袁國輝)
更多相關知識請點擊:管理會計資訊
推薦課程:財務晉升體系 | 零基礎財務經(jīng)理崗位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