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數越大越好嗎
精選回答
一、利息保障倍數越大越好嗎
利息保障倍數衡量企業(yè)通過經營活動的收益,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如果企業(yè)的利息保障倍數足夠高,意味著其有能力償付利息。利息保障倍數和負債率指標結合在一起,可以清晰展示企業(yè)能否“駕馭”債務,即能否保持還本付息的償債能力。
如果相對于行業(yè)平均水平而言,公司負債率偏高,而且利息保障倍數偏低, 則其償債能力堪憂。如果負債率偏高,但利息保障倍數比較高, 則對其償債能力的顧慮就會少一些。
原則上來說,利息保障倍數越大越好。利息保障倍數至少要大于1,利息保障倍數越大,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利息保障倍數越小,償債能力越弱。
但是利息保障倍數高,也只說明企業(yè)沒有償債上的風險,但這不代表這就一定是一家好公司,判斷好公司,還需要結合其他指標來進行分析。利息保障倍數也存在局限性,其分子、分母都是建立在利潤的口徑之上,而實際支付利息需要付出真正的現金流,如果利潤與經營現金流背離較大,指標再高,也不能說明企業(yè)有足夠的現金來償還利息。
二、已獲利息倍數的計算公式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總額=(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資本化利息)
已獲利息倍數反映了企業(yè)的經營收益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這個比率越高說明償債能力越強。但是,在利用這個指標時應該注意到會計上是采用權責發(fā)生制來核算收入和費用的,這樣,本期的利息費用未必就是本期的實際利息支出,而本期的實際利息支出也未必是本期的利息費用;同時,本期的息稅前利潤與本期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也未必相等。因此已獲利息倍數的使用應該與企業(yè)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結合起來;另外最好比較本企業(yè)連續(xù)幾年的該項指標,并選擇最低指標年度的數據作為標準。
更多相關知識請點擊:
了解更多會計考試資訊、知識點,可以點擊查看東奧CMA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