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源:
債務危機 | 含義 | 也可稱為支付能力危機,即一國的債務不合理,無法按期償還,最終引發(fā)的危機 |
發(fā)生債務危機國家的特征 | (1)出口不斷萎縮,外匯主要來源于舉借外債 (2)國際債務條件對債務國不利 (3)大多數(shù)債務國缺乏外債管理經驗,外債投資效益不高,創(chuàng)匯能力低 由于這些特征,使得債務國在償還債務時出現(xiàn)困難,進而打擊國內投資者的信心,加速資金的逃離,當儲備耗盡無法再償還債務時,就會爆發(fā)債務危機 | |
貨幣危機 | 發(fā)生的國家 | 在實行固定匯率制或帶有固定匯率制色彩的釘住匯率安排的國家,由于國內經濟變化沒有相應的匯率調整配合,導致其貨幣內外價值脫節(jié) |
貨幣表現(xiàn) | 通常反映為本幣匯率高估 | |
結果 | 投機沖擊加大了外匯市場上本幣的拋壓,其結果要么是本幣大幅度貶值,要么是該國金融當局為捍衛(wèi)本幣幣值,動用大量國際儲備干預市場,或大幅度提高國內利率 | |
各個階段產生原因 | 從國際債務危機、歐洲貨幣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危機主體的一個共同特點在于其釘住匯率制度,但在不同的階段,導致危機發(fā)生的原因卻不盡相同 (1)20世紀90年代以前:財政赤字規(guī)模過大、信用擴張速度過快以及外匯儲備流失嚴重等,是貨幣危機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2)1992年英鎊危機:由于國內存在高失業(yè)率,使得維持釘住匯率的成本遠大于收益,因此政府放棄釘住匯率制,導致危機發(fā)生 | |
各個階段產生原因 | (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市場信心的變化導致了危機的自我實現(xiàn) 一方面,由制度上的道德風險所積累的金融風險超過了市場所能承受的程度;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流動性不足,容易導致恐慌性的資金沖擊 【注意】一國貨幣危機的發(fā)生與其宏觀基本面、市場預期、制度建設和金融體系發(fā)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一旦某些因素導致市場信心不足,資本大規(guī)模的逃離使得釘住匯率制度難以維持,最終會引發(fā)貨幣危機 | |
流動性危機 | 國內流動性危機 | 如果金融機構資產負債不匹配,即“借短放長”,則會導致流動性不足以償還短期債務。一旦存款者由于擔心存款損失要求銀行立即兌現(xiàn)時,將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擠兌”風波,導致危機爆發(fā) |
國際流動性危機 | 如果一國金融體系中潛在的短期外匯履約義務超過短期內可能得到的外匯資產規(guī)模,國際流動性就不足。一國的外匯儲備越多,國際流動性越充足,發(fā)生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小 | |
【注意1】當國內金融機構出現(xiàn)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時,央行可以發(fā)揮最后貸款人的作用,避免“擠兌”可能造成的大范圍銀行危機 【注意2】在國際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央行除了自有的外匯儲備外,沒有別的渠道來阻止這種恐慌性的外匯“擠兌” | ||
綜合性金融危機 | 外部綜合性金融危機 | 債務危機、貨幣危機和流動性危機相互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控制,局部危機將發(fā)展成為外部綜合性金融危機 |
內部綜合性金融危機 | 危機從對外經濟部門向整個經濟蔓延,就演變?yōu)閮炔拷鹑谖C。發(fā)生內部綜合性金融危機國家的共同特點是金融體系脆弱,危機由銀行傳導至整個經濟 | |
影響 | (1)一方面嚴重損害了相關國家的經濟金融利益,且極易升級為經濟危機或政治危機 (2)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危機國家所存在的深層次結構問題 | |
【注意】現(xiàn)實中的金融危機都是綜合性金融危機 |


許昌紅
2024-10-11 12:38:42 713人瀏覽
在貨幣危機中,動用大量國際儲備干預市場是指國家金融當局使用其持有的外匯儲備來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以穩(wěn)定或調整本幣的匯率。當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時,金融當局可以通過賣出外匯儲備中的外幣,買入本幣的方式來減少外匯市場上的本幣拋壓,從而支撐本幣匯率。
舉例說明,假設某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遭受投機性攻擊,導致本幣匯率大幅下跌。為了捍衛(wèi)本幣價值,該國金融當局決定動用外匯儲備進行干預。他們會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賣出持有的美元或其他外幣,同時買入本幣,以增加本幣的市場需求并減少其供給。這種干預行為有助于穩(wěn)定本幣匯率,防止其進一步貶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動用國際儲備干預市場的效果并不總是持久的,且可能會消耗大量的外匯儲備。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O(∩_∩)O~相關答疑
-
2025-07-12
-
2025-07-11
-
2024-11-14
-
2024-09-23
-
2022-09-21
您可能感興趣的中級經濟師試題